花百萬裝潢卻變水濂洞?教你房屋漏水如何求償!

Man Collect Water From Leaked Roof

在處理房屋買賣糾紛中,最常聽到的遺憾就是:「早知道就該請人驗屋了!」但現實中,許多購屋者在交屋那一刻以為幸福已到手,卻沒想到迎接自己的,是天花板的滲水、牆角的發霉與牆壁的龜裂。尤其當你以為裝潢一切妥當,人生開始邁入新階段時,才發現問題根本還沒開始。

這篇文章,我會結合我們處理過的實務案例,和你一起討論在遇到房屋漏水與施工瑕疵時,該怎麼做、能怎麼做。

 

交屋後漏水怎麼辦?

在交屋後才發現漏水,通常是讓屋主最崩潰的情況,因為這代表問題可能早已存在,但你在買房或驗屋時沒發現。以我處理過的案件來說,有一位買方是在冬季購屋,夏季入住後才發現牆壁因天雨滲水變色。他氣憤地找上建商,卻被推託是「住戶自己造成的」。

這時第一個關鍵是要分辨:漏水是否屬於「隱蔽性瑕疵」?根據《民法》第359條,如果買方在交屋時未察覺、而賣方也未事先告知,則這種狀況仍屬賣方責任。若在五年內發現隱蔽性瑕疵,買方有權主張修繕或解除契約。

重點在於:一旦發現漏水,請立即拍照、錄影、找公正第三方(如建築師或驗屋公司)出具鑑定報告,建立完整的證據鏈,否則未來走訴訟流程時,很容易陷入「誰說的算」的攻防戰。

 

房子漏水應該找誰負責?

漏水的責任,會根據買賣關係或裝修關係而有所不同。如果你是買中古屋,責任通常落在賣方或原屋主身上;如果你是新成屋,則需檢視建商保固內容。根據《消費者保護法》第7條,建商對其商品品質負有保證責任,因此「交屋五年內瑕疵問題」,以及「發現問題後六個月內」通知賣方。

但在實務上,建商或賣方常會主張「自然老化」、「買方使用不當」等抗辯理由逃避責任。所以我們常提醒當事人,若當初簽約時有附加「交屋前無漏水」之條款,將大大增加後續求償的勝算。

此外,在共同住宅中若漏水源來自樓上鄰居,則根據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第12條,若因未妥善使用專有部分導致他人損害,該樓層住戶亦需負責。

 

花錢裝潢後才知道漏水怎麼辦?

這類案件往往最棘手,因為裝潢已動工,原始牆面、地板已被覆蓋,導致難以追溯漏水原因與責任人。過去我們處理過一位自住屋主,在交屋後三個月便展開裝潢,半年後入住才發現窗邊滲水導致衣櫥發霉。責任歸屬難斷,建商甚至反指責是裝潢時破壞防水層。

我們協助當事人重建當時裝潢記錄,找出未接觸該區域的證明,並委請公正鑑定單位出具報告,最終讓建商承擔部分責任。

因此,我的建議是:裝潢前務必拍照記錄原始屋況,尤其是窗戶、浴室、牆角、天花板等高風險部位,並請裝潢團隊簽署「未更動防水結構保證書」,這樣日後若發生爭議,至少能還原事實。

 

交屋瑕疵的後續求償過程

當你確認漏水是對方責任,下一步就是求償。實務上,第一步可嘗試發函要求修繕,對方若無回應或態度敷衍,再進一步提出訴訟。但需注意的是,在法庭上打這類「施工瑕疵」官司時,法官最重視兩點:第一是你是否有證據證明漏水原因及責任人,第二是你是否已合理通知對方處理機會。

根據《民法》第227條之一,若契約履行有瑕疵,債務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。在法院認定建商或賣方未善盡告知或交付義務時,可判其賠償修繕費用,甚至部分精神損害。

但我要提醒的是,求償是漫長且充滿變數的過程。與其事後奔波蒐證、走法律程序,不如事前多一份警覺與保護。

 

原始屋況 vs 裝潢後漏水責任比較表

比較項目原始屋況時發現漏水裝潢後才發現漏水
有利舉證難易度容易困難
可求償對象建商、賣方建商、賣方、裝潢方(視情況)
修繕費用負擔風險較低較高
責任釐清爭議性較低較高
蒐證建議拍照錄影、驗屋報告保留裝潢紀錄、鑑定報告

 

每一次房屋漏水,都是對一個家庭夢想的打擊。你可能只是想安穩過生活,但現實往往讓你不得不學會成為自己的防火牆。若你曾經歷過類似的問題,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,也讓更多人少走冤枉路。

如果這篇文有幫助到您,也歡迎您追蹤我們的粉絲專頁、以及IG帳號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法律諮詢精選文章
法律問題? 交給法寶為您來解答​

合作單位

線上諮詢
線上諮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