曖昧訊息提告可行性?她用一段對話,讓法官改變判決!

深夜,一位妻子在社群上分享自己的經歷。她在丈夫的手機裡,發現與另一名女子的訊息對話:「想你了,今晚還是一樣的地方。」當她質問時,丈夫冷冷回應:「我們只是朋友開玩笑,妳想太多了!」
她氣到顫抖,卻又擔心這些訊息在法庭上根本不夠力。究竟,曖昧訊息能不能拿來提告?在法律上,它到底算不算證據?

 

曖昧訊息本身不夠,需要更多支持

許多人誤以為,只要拿出曖昧訊息就能直接提告侵害配偶權。事實上,法院對證據的要求很嚴謹。根據《民法》第195條,想請求精神賠償,必須證明第三者「明知對方已婚仍介入」並破壞婚姻關係。
只有曖昧訊息,通常只能顯示情感上的親密,不一定足以單獨證明外遇成立

曾有公開案例,丈夫與第三者訊息中充滿「老婆」「想你」等詞彙,但法院認定,這只能證明兩人互動親密,無法確定有性行為或同居。最終妻子勝訴,賠償金卻只有幾萬。這告訴我們:曖昧訊息只能當「起點」,需要搭配其他證據,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。

 

曖昧訊息如何成為「有力證據」

曖昧訊息如果與其他事實互相印證,就能提升法律效力。例如訊息中提到的地點、時間,若同時有旅館紀錄或交通紀錄,就能連結出行為軌跡。
訊息若提及金錢往來,再搭配轉帳紀錄,也能證明雙方的特殊關係。

常見搭配方式如下:

證據類型曖昧訊息可搭配的內容法院採信程度
住宿紀錄訊息中出現的地點、時間高,能直接推定親密行為
金流紀錄提到金錢支援、禮物費用中,需與訊息互證
出入照片對應訊息的會面安排高,尤其是公共場合
目擊證詞證詞支持訊息內容中,視證人可信度而定

這些證據交叉驗證時,曖昧訊息就能從「輔助」變成「核心」。

 

提告侵害配偶權與法律程序

如果打算提告第三者,通常會採用侵害配偶權訴訟。程序大致如下:

  1. 先蒐集證據並確認資料合法。
  2. 以民事訴訟向法院提出告訴,聲請精神賠償。
  3. 法院審理後,會依證據決定是否成立及賠償金額。

不過,若證據不足,法院可能駁回訴訟,甚至認為是誤告。這時候,原告雖無刑責,但必須承擔訴訟費用,也可能在心理上遭受打擊。
因此,在提告前,必須先確認自己是否擁有完整、合法的證據鏈。

 

冷靜規劃,不讓情緒毀掉案件

許多人在發現外遇後,會因氣憤衝動,直接質問或公開第三者資訊。這些行為除了可能導致證據被銷毀,還可能構成妨害名譽或侵犯隱私。
最理智的做法,是冷靜記錄、完整保存,再評估下一步。記住,法律看重的是事實與證據,而非一時的情緒宣洩。

如果這篇文有幫助到您,也歡迎您追蹤我們的 粉絲專頁、以及 IG帳號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法律諮詢精選文章
法律問題? 交給法寶為您來解答​

合作單位

線上諮詢
線上諮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