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真的知道錯了,也把錢還了,他們為什麼還要我坐牢……?」
阿哲坐在椅子上,眼神混濁又疲憊。他不是壞人,只是走錯一步。朋友介紹他一份「輕鬆賺錢」的差事,他以為就是跑腿送件,沒想到竟是詐騙集團利用他當車手。事情爆發後,他主動去報案,也跟對方和解了,還把賠償金湊齊。現在案件進入法院審理,他心裡只剩一個問題:「我會不會被關?」
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是非題。很多人捲入詐欺案後,最害怕的就是「會不會被判刑、會不會被關」。但你知道嗎?法院有時候會考慮判「緩刑」。今天我們就來聊聊,什麼是緩刑、有哪些條件可以爭取、法院會根據什麼來判斷你值不值得有這個機會。
詐欺罪有可能判緩刑嗎?要符合什麼條件?
詐欺罪在法律上確實是刑事重罪,屬於《刑法》第339條規定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即使被判有罪,只要刑期不超過三年,法院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宣告緩刑的。所謂「緩刑」,就是暫時不執行刑期,讓你有機會在社會上彌補錯誤,而不是馬上進監獄服刑。
要爭取緩刑,法院會看的不只是法律條文,而是整個人的狀況。最基本的條件是:你第一次犯案、犯罪情節沒有嚴重到讓人無法接受、有明確悔過態度、最好還有賠償或和解的動作。
尤其是在詐欺案件中,如果你只是從犯,也就是角色相對被動,或者只是幫忙提領現金、沒有主導整個詐騙行為,再加上你有配合調查、坦承犯行、願意承擔責任,這些都會是法院在審酌緩刑時的重要考量。
另外,有一點大家常忽略:你後來的生活表現也會被看在眼裡。比方說你有穩定工作、有家庭支持、願意接受保護管束、主動賠償、寫悔過書,這些都會變成你爭取緩刑的有利因素。法院不是只看你犯了什麼錯,更看你犯錯之後變成了什麼樣的人。
判決結果會看什麼?法院最重視哪些因素?
法院在判決要不要給你緩刑時,其實是在判斷一個核心問題:你還值得相信嗎?
要回答這個問題,法院通常會從幾個方向來看。第一個是你有沒有前科。如果你是初犯,而且平常生活紀律良好,這代表這次犯案很可能是偶發事件,不是你人品敗壞、專門詐人,法院會傾向給機會。但如果你已經有多次同類型前科,那機率就會大幅下降。
第二是你在偵查或審理過程中的態度。法院其實很在意你有沒有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。如果你一開始否認到底、態度傲慢、推卸責任,那即使最後認罪,也會讓法官對你觀感不佳。反過來說,如果你一開始就配合調查、坦承不諱,還有主動賠償、表達歉意,那會讓人感受到你是真的想改過。
第三是賠償與和解狀況。如果被害人願意出具和解書或原諒書,法院通常會認為衝突已經降低,不必再進一步處罰。就算無法完全賠償,有誠意還是關鍵,法院不會只看金額,會看你賠償的過程,是不是主動積極、還是被動消極。
最後,法院還會考慮社會資源能不能協助你重回正軌。比方說你願意接受社會勞動、參與更生輔導、或是願意配合保護管束,這些都會強化你爭取緩刑的立場。
如果真的很想爭取緩刑,可以怎麼準備?
如果你正面臨詐欺案件,心裡也有這樣的念頭:「我真的知道錯了,也不想再走偏了」,那這一段是寫給你的。緩刑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,是你一步一步爭取來的。
首先,你要從自己的行為開始負責。不要把錯都推給別人,就算是被利用,也要誠實面對自己有沒有「選擇不去查清楚」的地方。悔過不是嘴巴說說,要具體展現出來。像是寫悔過書、做公益、參加更生課程,這些都能讓法院看到你的改變。
接下來是證據準備。如果你已經跟被害人達成和解,一定要請對方出具和解書或原諒書。如果有繳回犯罪所得、賠償損失的證明,也要整理好。這些文件法院不會自己去幫你找,是你要主動提供的。
再來是生活紀錄。讓法院看到你現在有正當工作、有穩定生活,這會讓他們知道你不需要再被關一段時間才能學會做人,因為你已經在做了。你可以請老闆、鄰居、家人寫推薦信,證明你是個願意改過、值得再給一次機會的人。
最後,不要逃避,也不要幻想。真誠面對錯誤,並且積極補救,才有可能把這一關走過去。
面對詐欺罪的指控,不一定就會被關。如果你是初犯、態度誠懇、願意補償損失,法院是有可能給你一次機會的。緩刑不是放你一馬,而是給你時間,去重新成為那個社會願意相信、自己也能肯定的人。
如果你正在面對詐欺案件的審理,心裡很亂,不知道該怎麼準備,也不知道法院會怎麼看你,那你不需要一個人胡思亂想。我們是法寶專業法律團隊,可以免費聽你說,陪你理清方向,一起爭取可能的轉機。
說出來,你就不是一個人了。